探访寻踪

您当前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探访寻踪

【古窑寻踪】探访彬县拜家河清代小煤窑遗迹

1575浏览
}

刚到咸阳市彬县工作就听说彬县小煤窑古时相当发达,于是就特意找了几本彬县煤矿方面的资料来看,相关记载还真不少。

据《邠州志》清顺治七年本记载“石炭土煤,明正德七年(1512)知县赵玺开凿,至今惠之”。明嘉靖《邠州志》载:“石炭,嘉靖甲辰(1544)六月,民始凿取之,至今利焉”。又据《陕西通志》清雍正十三年本等书记载,明代陕西开采煤炭的地区计有10个县17处矿点,彬县就有3处。到了清代,各类志书对煤炭的开采记载较详。清《直隶邠州志》乾隆四十四年本载:“清康熙四十年(1702),邠州刘家山有煤窑”。清《秦疆治略》载:“清光绪三年(1877),邠州拜家河产石炭”。“邠州有炭井数眼,所雇人夫,多系外来客民”。又《邠州志》记载:“光绪二十九年(1903),有石有志等人在拜家河下窑村北山开设小型煤矿”。到了民国时期,彬县煤矿开采规模逐呈扩大之势。民国7年(1918),太裕张村人徐明月在张村沟(拜家河临张村之支沟)开设一小型煤矿,后因资金不足,于民国15年(1926)停办。民国《邠州新志》又载:“县南四十里拜家河有井两处,煤质松,每日产量亦无几,百子沟有井三处,质较佳,日可出二万余斤”。明清到民国,有史记载的煤矿从时间、数量、规模到分布区域,我们初步有这个感念:彬县煤矿开采,最早始于明正德年间。之后在明清时期均有零星少量开采。民国时期,彬县煤炭开采规模遂呈扩大之势,开采矿点也由过去的拜家河、刘家山向彬县、旬邑交界的百子沟转移,矿点增多,产量增加。出于好奇及爱屋及乌,本人蒙生了寻踪问迹的念头。

2013228日,约了两位彬长煤矿朋友,请了一位彬县熟人作为向导,简单准备了一下,我们开始了小煤窑探访之行。

从彬县县城出发到拜家河村约一小时的路程,道路不宽,路面还是挺平整的。车上,当地熟人也算向导,闲聊中说了这么一句话“骆驼骆驼一溜溜,拜家河里吃肉肉”引起了我们对拜家河的极大兴趣和向往,一路欢笑很快就到了拜家河。据向导介绍,拜家河曾经是丝路重镇,其形成的年代要早于今天的彬县城,其所拥有的繁华,曾是两国九省十三县人的共同向往,就像今天的人向往首都北京、古都长安。在唐代的时候,樊梨花曾在此驻过兵,点将台与驻兵堡遗迹犹存;五代的时候,冯晖在此驻兵,史载“驼马五千匹,衣甲鲜亮”,足见军容之盛。冯晖死后,就葬在拜家河后面的冯家沟(在底店乡二桥村)。遗憾的是,清代同治年间一场大洪水,把拜家河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。从此,拜家河的繁荣便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。后来,七十年代修太峪河的时候,人们还在河滩的淤泥中发现了清代的一些坛坛罐罐。但是,这些说法与我们在现场看到的情景却相距甚远!在村口,正逢村民吃罢早饭,我们说明了来意,一位老者说:听过去老人讲过,这里煤矿以前确实存在过,当时生产规模还不小哩,但是,现在啥都没有了,后山沟里只有一些渣土,还可以看得到。你们要问别的事,村西头有位老乡,他父亲过去好像在煤窑干过,应该知道些。我们很快找到了这位老乡,这位老乡很是爽快,自告奋勇领着我们逐一寻访。在村子的东边一里处我们发现山脚下有一个硐口,哪位老乡说:这是58年“大跃进”时开的井口,三十多丈深,井筒水大打不下去,后来停了,旁边垮塌的山坡是另一个井口的位置。我们看了看,没有什么价值,继续往前走。山脚下一股清水涌出了地面,挡住了小路,我们正在疑惑,老乡马上说这是很早的煤窑井口,他的父亲也说不清是啥时候,谁开的,早就垮塌完了。我们猜想:这难道是史志说的明代或清代的拜家河小煤窑吗?但是,没有可查资料,也没有人能说得清,只能做罢。再往前走,就到了下窑村地界。老乡介绍,这个村子北面有一条沟,沟里有一个煤窑,是立井开采,有两个井筒。前几年下大雨井口塌陷了,那里种地的村民后来填平了,但是旁边山坡上住人或放工具的窑洞还看得见,只是剩下的窑洞比过去短了些。我们听了非常兴奋,急不可耐的要进沟。进沟的道路是羊肠小道,下雨后有点湿滑,我们走走停停,忽然发现对面沟边半山腰上有几排松树或洋槐树,生长的比较规整,忙问老乡这是否人工栽种的?老乡说:是的,原来是老煤窑拉煤道路,后来没人走了,时间长了,断了很多处,植树造林那会儿村上栽上了树,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。仔细看,依稀还能看出路的形状,有一处过去还是土质“拱门”呢!开凿的痕迹非常明显。往里走,很快看到了风化的煤矸石,淌过一条小溪,爬上一段小山坡就到了井口平台。正如老乡说,小煤窑的广场遗迹清晰可见,眼前的平台非常宽阔。井口选址、排水、运输充分利用山势,很是合理,我们对当时人们的聪明智慧由衷的佩服。老乡说这里就是井口广场位置,往里再走就到头了,原来是住人的,现在都搬到后山上面去了。在这里,有井口塌陷点、窑洞,还有大量矸石的堆积层。在矸石堆里,刨一刨仍能见到少许遗物,比如破碎的瓷器,碎砖块或用过的石块及生锈的铁块等。对照民国《邠州新志》记载:“县南四十里拜家河有井两处,煤质松,每月产量亦无几”;又《邠州志》记载:“光绪二十九年(1903),石有志等人在拜家河下窑村北山开设小型煤矿”的描述与之非常吻合。初步断定:清代拜家河石有志煤矿旧址。兴奋之情,难于言表,许多人用手机拍了些许照片,恋恋不舍之中,我们往沟外返。走到半道,老乡说对面山坡上还有一个井口,顺着他指的方向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。他说,这是沟里的煤窑,由于井下涌水量大不能生产了,在外面又打的井筒。我们翻过沟到了对面,这个井口保留的比较完整,扔块石头还能听见水声。据说也没有生产多长时间,水的问题没法解决,矿井就彻底关闭了。遗憾之余,我们告别了这个相对遗迹较多的小煤窑,走出了小山沟。稍作休息,老乡又领我们到了沟外东侧不远处的另一个小煤窑遗迹处。这个小煤窑与第一个看到的小煤窑类似,也是靠山脚修建,井口位置仍然很清晰。老乡说:这个煤窑也比较早,是解放前的煤矿,听说生产的时间不长就没煤了,可能是遇到了沟里的小煤窑的采空区。我们想想也是,离北山煤矿这么近,难道不怕打通?忽然有人提醒:民国《邠县新志稿》记载:民国三十三年(1944)甘肃西峰吴姓人在拜家河复开北山煤矿,莫非是它?可惜,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有限,只能等待以后再作进一步的调查了。在寻踪结束时,我们寻访的另一个主题“淘老矿灯”的任务还未完成。我们问老乡知道过去煤窑的矿灯是什么样吗?谁家还有老矿灯?老乡说:过去的矿灯他不太清楚,只知道是油灯,有瓷的,也有铁皮的。村里有个七十多岁的老汉,过去曾在煤窑干过活,或许有线索,我们找找看。很快我们又找到了这个老乡,老乡说过去的矿灯现在几乎没有了。几年前,他家有几个油灯,也是矿灯,叫“鸡娃灯”,村里来收旧东西的,把两个卖了,现在只剩下一个不太好的,还不知道能否找见。我们的心一下子又凉了半截,急忙促他赶快回家找。他说,他家就在离这沟口不远的半山腰上,是老屋,现在已经好久没人住了。我们随他来到他的老屋,打开窑门,他在窑洞一个壁龛里翻了翻。很快拿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,擦了擦说,这就是。我拿来一看,浆釉,有一点瑕疵,隐隐约约有花纹。老乡说上面有几个字,我仔细一看“安全生产”,是上世纪70年代初彬县本地窑场烧造,与《彬县煤炭发展史》记载吻合。虽说品相差些,但是这却是这次探访活动的一个重大收获!

回来的路上,有人说应该建议彬县政府在这几个小煤窑遗迹处立上“遗址纪念碑”,作为永久纪念。这个建议大家都说好,可惜随后我很快调离了彬县,这一愿望未有机会能够实现。现在随着彬县打造全省“十强县”、太裕镇创建“全国最美乡村”,拜家河已成为一个集乡村旅游观光、生态农业体验为特色的彬县旅游观光长廊。如果“拜家河古镇”能够重修,古代煤窑遗址能够开发,这一定会给彬县人文景观增色不少,也一定会成为彬县工业景观建设的又一个亮点。